“这场盛宴标志着我们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行的结束。我们在这里已一周,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1972年2月27日晚,上海展览馆宴会厅,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之行最后一场宴会上致祝酒词。
41年前的2月21日,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开启了这段传奇旅程。
40年后,尼克松总统图书馆制作发布纪录片《尼克松在中国》(Nixon in China),以珍贵影像实录尼克松的中国一周,其中的细节生动而颇有意味。例如访华团一行27日从杭州抵达上海后的那顿晚餐上:
尼克松访华之上海夜宴(图中左起依次为周恩来、尼克松、张春桥)
尼克松夫人:(指“凤凰”造型的烤鸭)羽毛真美,这太棒了。
周恩来:总要比杭州高一点。
尼克松:噢。
尼克松夫人:竞赛嘛。
周恩来:他们有几种已经被杭州拿去(做了),今天不好搞了,只能剩下这……
张春桥(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咯咯笑。
周恩来: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叫公安部副部长于桑昨天晚上赶过来,叫他们不要重复了。
尼克松:哈哈哈。
周恩来:我看看(重复的菜品)多不多。
周恩来:不太多,不太多。
周恩来:比杭州(的道数)少一点。杭州最多了。
同席中方女官员:今天晚上看样子饿不死了。今天应该多吃一点啦……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聚会宴请一向属于要务,舌尖上的中国马虎不得——尤其是在招待外宾时。41年前,京、杭、沪三地名厨使出浑身解数,以我朝特色大餐“统战”这美帝国主义的头子夫妇(每餐具体菜单待考;可参见《壹读》)。
吃喝少不了,美酒佳酿不可或缺。多伦多《环球邮报》驻北京记者约翰·伯恩斯(John Burns)回忆,在上海的这次宴会上,中国人所钟爱的烈酒茅台发威——伯恩斯甚至能用耳朵听见尼克松当晚“相当酩酊”(audibly… somewhat the worse for wear)。
饭醉是有理由的:宴会开始前,中美双方刚刚签署历史性的《上海公报》。而《参考消息》以《40年后,难忘尼克松访华时刻》为题摘译伯恩斯之作,茅台桥段被掐掉没播。
尼克松一行300人下榻上海锦江饭店。据时任饭店工作人员邹焕锡回忆,当天早些时候,尼克松从饭店提供的菜单上点了三道菜:鲜菇蚕豆,沙盘鸡,炒明虾球。“上去一道尼克松很开心,所以每道菜都吃得很好,吃得津津有味。所以这个菜吃完了以后非常高兴,还‘very good,very good’。”
在我朝盛宴前,美国人民立马给跪,“舌尖上的西洋”简直早让人家伤透了胃。精明的曼哈顿中餐馆老板更是利用时差和现代通讯的便利,在第一时间“山寨”了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尼克松举行的国宴,以飨纽约乃至全美饕餮者。
难怪尼克松夫人惊呼上海、杭州两地接待部门较劲,大兴舌尖上的“competition”。
尼克松夫人没料到的是,那天晚上的一顿饭竟辗转得罪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让人家心生醋意。据野史《西哈努克亲王在中国的日子》记载,尼克松访华后某日,坚定反美的西哈努克再次来到上海。
当晚的欢迎宴会由张春桥主持。席间,西哈努克问张春桥:“尼克松到上海时,用的什么菜?”张春桥连忙偷换概念,答了一句:“给尼克松上的菜比给亲王上的菜差远了!”没想到亲王并不就此罢休,继续追问说:“你们能不能给我提供尼克松的菜谱?”弄得张春桥支支吾吾,十分尴尬。
第二天晚上举办文艺晚会,又把给尼克松演出的那套杂技、歌舞拿出来。不巧杂技演员在表演时竟6次失手,陪同观看的王洪文赶紧向亲王夫妇道歉说:“出现这么多失误,真对不起亲王。”西哈努克却大度而又揶揄地说:“杂技失手是很正常的事。尼克松来时不也是这套节目吗?是不是也失手这么多呀?”王洪文只好赶快把话岔开,邀请亲王去体育馆打羽毛球。
真是“大度而又揶揄”。对于老朋友,对于自己人,中国人民可从来不在乎什么“舌尖上”的幺蛾子。
【附】
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图书馆纪录片《尼克松在中国》(45分46秒版)在这里;
更多野史里的尼克松与中华美食轶事,敬请自行搜索。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