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为维新变法运动唯一留存的成果,北京大学自诞生伊始便与国家“睁眼看世界”历程紧密关联,北大自身的品牌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积累了独特的精神财富。历史上,北大英文校名并非中文名称的简单直译。2002年,沈弘教授发表《尊重历史,拒绝赝品——回顾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采用过的英语校名》一文,重述了京师大学堂成立以来的英文校名简史,揭露出若干个罔顾历史的错误译法,为“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等历史遗产正名。自此,北大重新确认了京师大学堂等时期的正式英文校名。
       近年来,一批新的历史资料陆续被发现,在沈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北大英文校名问题已基本考证清楚,各时期的主要校名(不包括1920年代昙花一现的“京师大学校”、“中华大学”、“北平大学北大学院”等)如下:
 
       京师大学堂时期
       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总理衙门奏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学堂章程折》,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这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兼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英文校名定为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
       在中日甲午战败后“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京师大学堂及各省新式学堂的筹办,也是向先进国家尤其是新兴列强日本学习的过程。1877年,日本创办东京大学,1897年改称“东京帝国大学”(Tokyo Imperial University)。京师大学堂的英文名直译为“北京皇家大学”/“北京帝国大学”,看得出来自东大的影响。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京师大学堂) 
 
       从“皇家”到“国立”
       1912年,清王朝灭亡。5月,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命严复署理北京大学校校长,上海英文报纸《北华捷报》非正式地将校名直译作“the Peking University”。很快,民国政府教育部公文中又接替出现“北京大学”、“国立北京大学”两种中文表述。
       按照沈弘的论述,1912—1919年间,北大的正式英文名称实际为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Peking”(亦作Government University, Peking或Peking Government University),也就是从“皇家”(Imperial)到“国立/官办”(Government)。然而从1920年起,国立北京大学的“国立”二字又从“Government”改成了“National”,即整个校名变为“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
       这个“戏剧性的变化”,在《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公布的档案资料中得到了解释。1919年8月12日,北京大学评议会“议决公推马幼渔等五人修正《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国立北京大学英文名称为: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这个中英文校名一直沿用至抗战爆发时,并没有受到1928年北京改名北平(通常拼作Peiping)的影响。
 
Government University of Peking(国立北京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国立北京大学)
 
       从临大到联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北大南迁,并与国立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National Provisional University at Changsha)。1938年2月5日,临时大学第49次常委会议决:“本校英文名称定为Lin-shih-ta-hsüeh The Associated National University: 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Nankai University”。
       可以推测,临时大学中“国立北京大学”的英文表述由“National University of Peking”调整为“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主要是为了和清华、南开两校英文名的词序协调。
       1938年4月临时大学迁至云南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10日,该校第64次常委会议决:“本校英文名称应定为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到抗战胜利后三校复校,仅存在8年的联大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传奇一章。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新时代新北大
       1946—1949年,北平复校后的国立北京大学沿用了此前在临大、联大中的英文表述“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北京大学改为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沈弘指出,自此“Peking University”便正式成为了北京大学的英文名称;七十年代中,北大曾短暂地改为“Beijing University”,却因此“尝过了苦头”。
       1980年12月19日,北大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北京大学的对外名称(英语拼音)仍用‘Peking University’”, 放弃了曾短暂使用、引发混淆的“Beijing University”,重新确认了新中国成立后北大正式采用的这个英文校名全称。
       2007年,《北京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办法》正式发布,该系统由“北京大学”、“北大”和“Peking University”等标志及其组合变化构成。2014年出台的《北京大学章程》明确规定:学校法定名称为“北京大学”(简称“北大”),英文名称为“Peking University”。
       自京师大学堂始,“Peking”一词几乎始终存在于北大英文全称中。正如《北京当年为什么叫“Peking”》所述,“Peking”已经不再是一个现实意义上的地名,“Peking University”这个英文名称兼具历史传承与品牌价值,已经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原载《北京大学校报》;
图片由沈弘教授提供
 
 
       【附】
       沈弘:《尊重历史,拒绝赝品——回顾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采用过的英语校名》,载《21世纪:人文与社会——首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258页。
       王学珍等主编:《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第2—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郭建荣主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Official Appointments. May 3,” The North-China Herald, 11 May 1912. 
 
 
话题:



0

推荐

李梁

李梁

15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大学生,国际法研究者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