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曾抢过北大的“名分”?
李梁 | 2017年04月27日
每年四月下旬,几百位燕大老校友都会重返燕园,参加校友返校日。燕园里前后两所大学历史渊源深厚,而见证时空交汇的不仅有这个园子,还有校名。 1922年,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中国问题》(The Problem of China)一书中,记录了自己在华讲学期间道听途说的一个段子: 所谓的“Peking University”这一校名,可说是中国人受治外法权之害的一个例证。
“PKU”是一种病
李梁 | 2016年05月04日
2006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开学典礼上,时任院长朱苏力对新生们娓娓道来:“去年的‘超女’后,社会上流行起一个英文缩写,PK,大致意思是‘单挑’;而我们学校的英文缩写恰恰是PKU。PK you,或许这是北大给你下的一道战书?PK yourself,或许这是北大对你的另一种提示?” 正如紧追潮流的苏力教授所说,“PK”一词在国内的流行,自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栏目始,毫无疑问。那么“PKU”作为北
“北大,Beida,我们共同的姓名”
2010年11月10日,英国首相卡梅伦来访北京大学并发表演讲,事后首相府新闻官出了岔子:官方新闻稿将演讲地点称为“北大大学”(the Beida University)。 这个低级失误,却从侧面反映出Beida一词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正如《被淡忘的老“北大”》一文所述,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后,“北大”开始成为这所高校的品牌与形象识别标志,“Beida”的前身“Peita”早在
被淡忘的老“北大”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后,“北大”开始成为这所高校的品牌与形象识别标志,2014年出台的《北京大学章程》明确规定:学校法定名称为“北京大学”,简称“北大”。 与“北大”一词的响亮程度相比,由于拼写系统改头换面,一位老“北大”近几十年鲜为人知、湮没在故纸堆里——她就是“北大”自己当年的对外名称。 “北大”原名Peita 据北京大学档案馆资料,1936年,Peiping Chroni
再次回顾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采用过的英语校名
作为维新变法运动唯一留存的成果,北京大学自诞生伊始便与国家“睁眼看世界”历程紧密关联,北大自身的品牌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积累了独特的精神财富。历史上,北大英文校名并非中文名称的简单直译。2002年,沈弘教授发表《尊重历史,拒绝赝品——回顾北京大学历史上曾经采用过的英语校名》一文,重述了京师大学堂成立以来的英文校名简史,揭露出若干个罔顾历史的错误译法,为“Imperial University of P
北京当年为什么叫“Peking”?
李梁 | 2016年01月21日
对很多讲理、讲礼儿又讲规矩的北京人来说,一大困惑便是:好好儿的“北京”,从前洋人们凭什么念成“Peking”? 先从两个词的来头说起。地名“北京”得名于公元1403年(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改北平为北京。1928年,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 根据《牛津英语大词典》(OED),“Peking”一词源于法语“Pékin”,系16世纪天主教耶稣会教士
东洋文案,中国呈现
李梁 | 2015年06月01日
甲午战败后,中国“师夷长技”的捷径便选择了假道日本。“日西方”的好东西,我方当然要直接拿来,比如创建近代化高等学府乃至举国教育体系这盘大局,丝毫不犹豫不掩饰。 今天来看,教育盘从外到内、无论名实,都有着东洋的影响。作为1898年戊戌变法仅存硕果的京师大学堂,正式英文名称为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北京帝国大学”。而在日本“帝大”体系中居首的东大,恰于1897年
巴黎公社墙前的“中国故事”
李梁 | 2014年05月27日
来到巴黎,第一站便前往东郊的拉雪兹神父公墓,绕一大圈终于寻见巴黎公社社员墙(Mur des Fédérés)。 1871年5月28日,147名公社社员在墙前被枪决,公社失败。 这段春夏间的躁动,是中国革命史前史里的慷慨章节。没有料到的是,在今天公社墙的前方,赫然发现中国印迹: 拼音名称“PENG Shan Cheng”在法文墓碑上异常显眼,两行简介为“1906.四川——2004.巴黎”;“中国前市
135年前的中美夫人外交
李梁 | 2014年03月21日
1879年6月14日深夜,天津,中美两国领导人夫人的派对仍在进行。 聚会上,来自各国的各路贵妇名媛荟萃,所着盛装紧追巴黎、纽约的时尚潮流。 “以开放促改革”,这场国际联欢虽未曾撼动天朝传统,但在那一刻,中国女性地位有了名义上的突破。 赵小莲,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夫人。在美国前总统访华期间,中堂夫人走出深闺,按西方礼仪组织派对款待前总统夫人,并主动邀请了“英语国家在津租界的所有贵妇”。 贵
纪念我国签署《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5周年
李梁 | 2013年10月04日
15年前,1998年10月5日,中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图为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在签字前向联合国法律部条约司司长科赫那递交中国签署公约的照会。 公约与《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统称国际人权宪章,是联合国制定的最重要的国际人权文书之一,1966年12月16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开放供签署。公约于1976年正式生效。 2001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
永远的北大三角地
李梁 | 2013年06月02日
“记住了,这是三角地,要找不到路了就在这儿等我。”一位小朋友第一次来园子里玩,他的母亲叮嘱道。 这位名为“莫非”的小朋友成长、升学,进入北京大学读书——这也是他母亲工作的地方。“宿舍离三角地十分近,下了楼左拐不用一分钟就能到那地方。这让我觉得特别自豪,人人都知道这里带着历史,而我能够离历史那么那么近。”莫非感慨。 三角地位于今日北大校园的中心,见证了北大与国家60年来的历史。因附近“新太阳学生中心
尼克松舌尖上的中国
李梁 | 2013年02月21日
“这场盛宴标志着我们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行的结束。我们在这里已一周,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1972年2月27日晚,上海展览馆宴会厅,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之行最后一场宴会上致祝酒词。 41年前的2月21日,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开启了这段传奇旅程。 40年后,尼克松总统图书馆制作发布纪录片《尼克松在中国》(Nixon in China),以珍贵影像实录尼克松的中国一周,其中的细节生动而颇有意味。例
党代会报告中的“人权”提法
李梁 | 2013年01月20日
中国问题研究者曾提出:党代会政治报告是执政党的“总词库”。 报告中的重要政治表述——“提法”——是解读中国发展道路与方向的一把钥匙。 当然也不能过度解读。横着读、竖着读,正读歪读反着读…… 各地积极学习党代会精神(图/浙江新闻网-今日早报) “人权”就是其中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提法,值得一读。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 “人
【旧文】“法人微博”考
李梁 | 2013年01月18日
【按】2013年1月17日,北京市宣传部长会议要求,“各区县、各委办局、各传统媒体都要开通法人微博,加强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同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考察了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运营室,听取了有关情况介绍。 “法人微博”一词诞生于2012年9月,同样是领导人调研。四个月过去了,当时的文章《“法人微博”考》(下附)提出的部分问题,现已得到解答: 人民日报官微认证资料已改为“《人民日报》法
74岁的“微博控”
李梁 | 2013年01月17日
我小心地选中全文,鼠标点击“字号大小”按钮,选择放大文字。确认无误,发送。 邮件另一头,74岁的老人家,或许不用在屏幕前费劲举起放大镜,来读这封回复了吧。 这是我通过电子方式联络的联系人中,最为年长者。 这位“三〇后”,居然开有微博。 世界最流行的微博客服务网站(它的中文名可以从“推特”汉化为“微博”),于2012年12月16日迎来老人家主动进驻。与他前同事们的微博玩法不同,老人家亲手织围脖。 严
李梁
15篇文章 2899天前更新
北大学生,国际法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