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记住了,这是三角地,要找不到路了就在这儿等我。”一位小朋友第一次来园子里玩,他的母亲叮嘱道。

这位名为“莫非”的小朋友成长、升学,进入北京大学读书——这也是他母亲工作的地方。“宿舍离三角地十分近,下了楼左拐不用一分钟就能到那地方。这让我觉得特别自豪,人人都知道这里带着历史,而我能够离历史那么那么近。”莫非感慨。

三角地位于今日北大校园的中心,见证了北大与国家60年来的历史。因附近“新太阳学生中心”施工,三角地部分地段自2011年起被暂时围起(至今),当时因此而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三角地不足10平方米,因其形状而得名——三岔路口正中的一块三角形绿地。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南侧的三角地,是从主要生活区到教学区的必经之路。


 

北大三角地(2007年11月之前/资料图)


 

 

新北大与三角地时代

今日北大“燕园”校区曾为燕京大学校园,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燕大并入北大,新北大迁入燕园。在从城内沙滩迁来之前,无论是老北大,还是在燕京大学,均不存在“三角地”。


 

1925年燕大校园地图:“Triangle NOT FOUND”

 

迁址的时代背景为,人民共和国的新北大力图与旧时代划清界限。北大校庆日同时改为5月4日——五四运动中的革命时刻,而这场运动预示了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诞生。

新北大校园里,三角地区域成为理想的信息集散地,因其位置靠近当时举办重要集会活动的大饭厅。三角地的浮沉也映射了国内政治形势的风风雨雨。

据南方周末2007年报道,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1955年初入燕园,次年就目睹了一段历史。

1956年,毛泽东主席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次年春,中共开展“整风”运动。钱理群的同学张元勋、沈泽宜写了首诗《是时候了》并于5月19日在大饭厅附近贴出。

据钱理群回忆,“主战场在大饭厅的民主墙上,居其西南向的‘三角地’因场地太小,只是一个配角”。

 

     “让批评和指责 / 急雨般落到头上 / 新生的草木 /从不怕太阳光照耀!

     “我的诗 / 是一支火炬 / 烧毁一切 / 人世的藩离 / 它的光芒无法遮拦 / 因为它的火种 / 来自——‘五四’!!!”

 

在这首诗(选段如上)的鼓舞下,北大学生们创作诗文并贴在三角地附近。“那时,任何人都可以站在民主墙前发表言论,旁听者可以随时提出质疑,加入辩论。”钱理群向南方周末回忆道。

此后,反右开始,张元勋等北大师生因言论被划为“右派”,遭到惩戒、噤声。

如此看来,三角地并不具备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年代。1966年5月25日,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聂元梓与另六位教师张贴“大字报”,指控北大党委、北京市委搞修正主义。这张首发于三角地附近墙上的“大字报”,为“革命”狂热,火上浇油。

“文革”结束后到1980年代末,三角地重拾其自由化“传统”,逐渐形成人们自由表达政治观点的平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西川1981年考入北大。西川向南方周末介绍说,当年校内报纸杂志等信息来源很少,地处上下学必经之路的三角地“理所当然成为校园生活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1980年,中央开展基层民主改革实验,允许海淀区内各高校学生自由竞选区人大代表。钱理群对南方周末回忆道,候选人各自在三角地前,发表竞选宣言、改革纲要,召开选民答辩会,做民意调查。权衡再三,钱理群把选票投给了一位主张言论自由的学生。这一主张,正是当年在北大学生中最有市场的诉求。这场初选中,候选人从容胜出。

南方周末报道称,“政治”之外让西川印象深刻的是1980年代中期三角地上演的中国首场行为艺术。中午时分,几个年轻人从长梯子爬上三角地旁的学三食堂,在一块木板后,开始往下面扔衣服,直到仅着泳裤。

随即,这几个前卫青年比围观者更加呆住:不经意间,他们仰仗的长梯已被人搬走。


 

 

校园信息中心

1990年后三角地剧变。监控摄像头安了起来。除了日常讲座信息,三角地公告栏开始被各种商业广告所覆盖:租房,全职兼职招聘,以及语言培训——专门针对渴望出国留学的同学。

商业化趋势外,大量学生社团仍把展板和海报放置在三角地,特别是在新学期初社团招新“百团大战”中。三角地政治色彩褪去,更多地是作为信息中心存在。

1994年在北大攻读研究生的折折(化名)向南方周末回忆道,考研、出国的学生越来越多,再往后,网络开始风行校园。

1998年,大饭厅被百周年纪念讲堂取代,大饭厅外墙的历史随之宣告终结。

“‘三角地’自然慢慢地淡出大家视野了。”折折说。同样的海报栏,很少有往昔的“政治”味道。

然而,很少并不意味着没有。一个年代后,北大学生带着政治诉求在三角地聚集——这一次,是抗议美国霸权主义。北约轰炸驻南联盟大使馆后,北大学子率先发出抗议书,在“三角地”前设置灵堂悼念无辜的逝者。南方周末报道说,看到一张张充满愤怒的年轻面孔,当年58岁的钱理群恍惚中“仿佛时光倒流数十载”。

缅怀。2000年5月19日晚,大一女生邱庆枫在北大昌平校区附近遇害。学生在三角地组织烛光悼念活动。闻新报引述亲历此事的作家潜夫(笔名)的话说,这次活动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这块地方的伟大意义:它让青年人不计利害地汇聚到一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校方改变政策,从2000年秋季学期起,不再要求大一文科新生远赴38公里外的昌平学习一年。

进入21世纪,三角地时代趋于终结。南方周末报道,2001级学生雨雨(化名)只有两种情况会去“三角地”,一是每天上下学例行路过,二是带同学参观北大时例行到此。

“如今,它只剩象征意义。”雨雨说,校园的社团海报、讲座信息基本都发布在BBS上了,留在“三角地”上的,没有1980-90年代的政治抑或先锋艺术,而几乎全是各种考试培训、宿舍铺位转让信息,甚至“牛皮癣”。

作为中国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领头羊,北大于1990年代进入互联网时代。三角地未曾被忘记。曾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BBS站点“一塌糊涂”(1999年—2004年9月13日),由北大学生架设,并设有“三角地”版:这是人气最旺、访问量最高的版面。

现为北大官方BBS的北大未名BBS亦设“三角地”版,这极像是当年实体三角地的在线版本,还不仅如此——充斥着新闻资讯,研讨辩论,以及,审查监控。


北大未名BBS“三角地”版(2009年)


 

 

“传说”的终结?

莫非同学就是北大未名BBS的忠实用户。他在BBS上发帖,在“三角地”版发帖,在别处的帖子有时也会被转载到“三角地”版上。

2007年10月末,为宣传一个讲座,“那天早上我起的很早……我用了好几分钟来寻找贴海报的地方,可都没找到,觉得很不对劲。突然我发现,三角地的展版和架子都没了”。莫非的帖子写道。

“后来我才听说三角地要整治了。后来才知道这是要接受评估了。”

10月31日,存在于北大三角地数十年的信息发布栏被拆除。北大学生会权益部负责人表示,拆除信息栏是因为上面的商业广告越来越多,已经不再是学生交流信息的阵地。“所以(学生会向校方)提议拆除”。

更加直接的动因应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2003年,该部推出五年一轮的评估机制。四年后,原先拒绝接受“评估”的这所大学主动拆除了易惹麻烦的三角地公告栏。“北大说‘钱留下,公文带走’的日子一去不返。”南方周末评论道。

三角地的厄运在北大、在社会上引起热议。人们追忆三角地,相关评论在互联网等媒体上汇集。

有人支持拆除行动。京华时报报道,1981级学生、现为北大教授的滔滔没有觉得很惋惜:“拆除的三角地已经不是我怀念的那个三角地,它已经变了性质。”

一位化学专业2005级学生对北京青年报表示,海报栏破旧不堪,与周边环境也不相符,早就该拆了。

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说,2008年奥运会有赛事将在北大举行,为此校园要进行整治。“对北大三角地的整治并不算拆,只是在规范。”

北大新闻发言人赵为民与许校长口径一致。南华早报报道,赵为民表示,现在这个信息栏贴的大多是社会上的租房等广告信息,已经达不到原来信息交流的目的。而且校园网络已很发达,很多信息交流通过网络可以完成了。

赵为民同时否认“规范”行动和11月的教育部评估工作有关:“没必要把事情政治化,或和教育部教学评估联系起来。”

然而,据南方都市报随后对北大保卫部综治办负责人的采访,“此次集中整治校容,和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有关,因为校容也是一个考察的内容”。

也有人反对“拆除”——或者说,“规范”行动。2000级学生鑫鑫(化名)对京华时报表示:“印象最深的是三角地里的各种布告,内容既有对食堂、宿舍不文明行为的揭露,也有各种社团活动的宣传。虽然信息集散地的功能可以被电子屏取代,但从感情上来说,觉得非常失落。”外语学院宋同学表示,三角地对于北大学生来说已经有了文化方面的意义,“可以说,这里是北大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三角地公告栏所承载的多元观点的表达,进一步强化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声誉。”南华早报评论道。


 

 

今日三角地

(2011年5月)因附近施工,三角地被围挡。北京青年报报道,一位学生社团负责人称,现在各种方式都可以达到社团的信息交流和宣传展示的目的,“三角地封路肯定会受影响,但是不会太大”。

“其实,三角地的变化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在两个公告栏被拆除之前,三角地更以另一侧的展板区而闻名——多系学生手写、手绘。2007年,三角地的这一边和另外两条边被一并清除。

校园里自此罕见手绘海报展板。“这对北大的这项校园文化传统来说,非常遗憾。”法学专业2009级学生乐乐说。


 

三角地在地理上依然存在。从对北大精神的重要意义而言,她是永恒的——“这样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大学的灵魂的象征。”南方周末报道提到。

即便对于成年学子,诸如“象征”、“永恒”、“灵魂”此类话题看起来已太沉重;更何况对于孩子。在莫非母子之间,三角地这里就是起到“接头”的作用。“这是我从小到大最深刻的记忆。”莫非写道。

“可以后我要找不到路了该去哪儿呢?”

 

 


(原文为英文:TRIANGLE the immortal


 

话题:



0

推荐

李梁

李梁

15篇文章 6年前更新

北大学生,国际法研究者

文章